不要让“三无”学生用品成为“隐形杀手”
目前,市场上儿童和学生用品众多,看似普通的文具若挑选不当,可能成为伤害孩子的“隐形杀手”。从消费层面上看,了解科学的选购及使用知识非常重要。选择学生用品,建议到信誉良好的正规渠道购买,认准产品名称、厂名厂址、执行标准等标识,拒购“三无”产品,并保留购物凭证。此外,尽量选购适合学生年龄范围的产品,不建议为14周岁以下(含14周岁)的学生购买未标注GB 21027-2020《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》的学生用品。下列学生用品在购买和使用时需着重关注。
学生剪刀与削笔器
选购学生剪刀时,应优先选择圆头设计并配备保护装置的款式。圆头能从结构上减少尖端直接接触皮肤的概率,搭配贴合刃口的保护装置,既能避免收纳时刀刃外露,也能防止意外碰撞导致的划伤。使用完毕后,务必及时套好保护套。
削笔器的安全防护同样不容忽视。由于其内部锋利的刀组对幼儿存在潜在风险,因此须避免3岁以下儿童接触;3岁以上儿童使用时,成人需全程陪伴,并随时提醒正确握笔和进料方式。清理铅笔屑时,切勿直接用手触碰刀架组,残留的木屑和刀刃极易割伤手指,建议用专用小刷子细致清理。
另外,家长和教师还要明确告知孩子,这些工具是学习用品而非玩具,并通过日常示范正确用法、讲解可能的危险,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识。
纸张
许多学生偏爱雪白的作业本,但纸张亮度过高(白度>85%)会强烈刺激眼睛,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视力损伤。过白的纸张往往添加了大量荧光增白剂,不仅引发视觉疲劳,还会通过皮肤接触危害健康。因此,国家标准要求课本、簿册白度不超过85%,而达到标准的纸张通常呈自然米黄色。建议家长选购时主动查看产品说明,避免追求“高白度”,优先选择带有“中国环境标志”或“FSC森林认证”产品,确保纸张源头无污染。
书写笔
记号笔、荧光笔等常用书写工具潜藏两大隐患:一是笔帽设计不当可能引发窒息风险,选购时需确认笔帽尺寸足够大(无法吞入)或带有通气孔;二是过度玩具化的笔具(如带小挂饰、易脱落零件)易分散注意力,且可能被儿童误食。家长需及时纠正孩子咬笔、吸笔的习惯,教育其规范使用,同时避免购买功能花哨的产品,确保学习用品回归实用本质。
涂改制品
正规厂家生产的修正液虽可能含有钛白粉、树脂等成分,但按照国家标准,铅、苯、等有毒物质的含量被严格控制在安全限值内;而劣质产品常因工艺不达标,导致苯系物(如甲苯、二甲苯)浓度严重超标。如果长期吸入超标修正液挥发物,可能刺激眼结膜引发红肿流泪,还可能出现头晕、恶心等不适感。未成年人身体发育尚未成熟,器官对有毒物质的代谢能力较弱,长期接触确实会增加肝肾负担,因此家长需提高警惕。
使用修正液时,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,避免凑近嗅闻或让液体接触皮肤;从安全角度出发,建议优先选用修正带等物理覆盖型产品,其成分相对简单稳定,能从源头减少挥发性有害物质的暴露风险。
童装校服
选购校服时,应优先通过学校推荐的正规渠道购买,仔细核查产品标签上的成分说明、安全类别、生产厂家等信息,确保标识完整清晰。需特别避开带有过长绳带或绳圈的款式,这类设计可能在儿童奔跑、玩耍时被门窗、桌椅勾挂,引发勒伤或绊倒风险。
检查校服质量时,要重点查看接缝处缝线是否均匀牢固,面料纹理是否紧密平整,避免因拼接处开线、面料起球等问题影响耐用性。新校服在穿用前,务必用清水加中性洗涤剂充分洗涤,通过浸泡和搓洗可有效去除面料中残留的游离甲醛,调节pH 值至适宜范围,同时减少浮色脱落,最大程度降低皮肤过敏概率,保障穿着的安全性与舒适度。
附件:
分享到: